评价孔子优美的句子

名句: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评价孔子优美的句子

论语中孔子评价什么是君子的句子

一句话评价:“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成就: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评价孔子的担当精神200字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

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没错,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

他的思想、学说堪称精华,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的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何尝不是高尚的吗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论语》,本书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

此书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贡献。

别小看了这贡献,从中还能知道许多类。

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

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因此孔子把知识移植到民间。

而他的教学目的是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

也希望他们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

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孔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助人为乐,和所有人和睦相处。

这样既学习了先人的好品质,又可以让社会和睦

孔子对每个年龄段的评价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中国古代,15岁是一大坎。

比它晚,20岁也是一个坎。

20岁,古人要为男孩举行冠礼(戴帽子礼),即成丁礼,表示他已长大成人,但孔子没讲。

他看重的是30岁。

30岁,为什么说“而立”,清宋翔凤说,是“壮而有室”(《论语发微》),即我们常说,有了老婆孩子,才有社会责任感的年龄。

但孔子早婚(以现在的标准讲,有点早),19岁娶媳妇,20岁有孩子,照此说,该是“二十而立”,可见不对。

另一种解释,是孔子自己的说法,即“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20.3),明顾宪成说,立不立,关键是知礼,只有知书达理懂人事,才叫成人(《四书讲义》)。

这种说法更合理。

孔子出名早,27岁跟郯子学礼,30岁以知礼名。

齐景公和晏婴向他问礼,就在这一年。

可见“三十而立”是这个意思。

【四十而不惑”】孔子在鲁国出名后,开始出国游学找工作。

34岁,他到周都洛阳,向在王室图书馆当差的老子问礼。

35岁,他到齐国找工作,齐景公说,不好安排。

前一事,有人怀疑,但后一事,毫无问题。

孔子短暂出国,回到鲁国后,没官可做,只好死心塌地做学问。

35岁以后,50岁以前,他一直在家读书习礼,教书育人。

40来岁这阵儿,他全力治学,越学越明白,当然也就“不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

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20.3)。

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读书一定要做官,没商量,但什么时候出山,在谁手下干事,全看天命如何。

鲁昭公时,机会未到,孔子只能埋头读书,自娱自乐。

鲁定公即位四年后,孔子47岁,阳货请他出山,他没答应,一直等阳货出亡,才肯出山。

他出来做官是51岁,正好在他“知天命”后。

孔子“知天命”,据说和学《易》有关。

如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晚”是多少岁

司马迁没直接说,但他引用的孔子语,是出于《论语》。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7.17)。

皇疏说,这是从45或46岁,加上几年,到50岁。

邢疏说,这是从47岁,加上几岁,到50岁。

也就是说,他是因为学《易》,知道自己该出来做官,才出来做官。

所以第二年,他才出来做官。

这是汉代的说法。

【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

古人认为,耳朵比眼睛更重要。

比如圣人,圣人都是绝顶聪明、天生聪明。

圣,古文字,与听字和声字同源,主要就是指耳朵好,善于倾听民间疾苦,善于接受贤达劝谏。

第二,我们看孔子年表,60岁前后,他在干什么

原来,55岁到68岁,他正在周游列国,到外国找工作。

孔子一路颠簸,很不顺心,但他很虚心,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什么挖苦话,他都听得进去,就连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也点头称是(《史记?孔子世家》)。

60来岁的人,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爱怎么着怎么着。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难拿。

小孩倒是从心所欲,但大了,就不许撒泼打滚。

孙悟空大闹天宫,也是从心所欲,但大闹,还有什么规矩

受戒出家后,规矩倒是有了,不听话,还有紧箍咒,但这么一来,还有什么从心所欲

两全其美,太难。

人活着,就有规矩管着;死了,才彻底自由。

孔子活了73岁,和今天中国的平均寿命比,好像算不了什么(现在的平均寿命是72岁),但按过去的标准,已经活过梭儿了。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抽象标准,人之将死,离自由最近,或许近之。

豁达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顺,心也顺了,物我两忘,没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这叫“从心所欲”。

“从”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如本字,指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还有一种是读为纵,什么都放得开,放胆放言,想干啥干啥,意思差不多。

“不逾矩”,是无法中有法,怎么干怎么对头,处处合乎规矩,虽有规矩,不碍自由。

人,只有活到头,才能活明白,但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

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世界有深远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都是来自儒学。

用一句话评价孔子

万世师表

用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

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欢迎参与评价孔子优美的句子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