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霸王别姬观后感1000字高中
导语:《霸王别姬》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中国政治最为动荡的时代,主人公蝶衣,一个命运多舛的小人物的起起落落,以及他一生的爱恨情仇。这里心灵鸡汤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篇1000字的霸王别姬观后感,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观后感一:
为了更好的写下这些特意把《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看了两遍可能还是不够通透细致的表达不常看电影也很少写观后感之前也只是听说这部电影好看并不知道好在哪里但是看完真的觉得是我有史以来看过国产中最好的一部了
1993年的片子没有特效全程都很具有年代感164分钟以京剧文化为主线展开讲述程蝶衣段小楼的戏里戏外看完之后令人唏嘘不已或许是悲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从时间线索来说从民国抗日到内战建国再到文革平反中国近代大半个世纪的变化在里边都有得到体现仿佛可以看到老一辈人的成长环境真的是感到很震撼某些场景也很讽刺如此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从抗战前夕至文革的那段历史时期下命运凄惨的人们渗透在每一个细节包括不能忍受戏班虐打的小赖子而文革中六亲不认人格扭曲更是展现到了极致想到六十年前梁思成曾提出保护古建筑首都应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在中心外建新城承载其他功能可是当时没有人听取他的意见毁了很多古建筑建设现代工业如今北京地下水枯竭阴霾蔽日交通不断拥堵这些问题都出来了于是有了南水北调于是有了雄安新区再看看一些景点被现代人仿照古代建筑所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总结起来就是"现在做的是对是错历史会告诉你答案"这句话不管在任何问题上都适用
从感情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个gay喜欢上直男癌的悲哀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戏子深情既是对人也是对戏对京戏艺术的从一而终的外在表现就是程蝶衣对虞姬霸王师哥段小楼的从一而终而这样的感情在那个不为世俗所接纳的时代也真的是让人全程心疼甚至到了最后也只是把所有的恨发泄在了嫂子菊仙身上没舍得怪小楼一丝一毫结尾恍然大悟第三次把那把剑放在脖子里而终
从艺术角度来看蝶衣在法庭上没有按照袁四爷安排好的来说也没有诬蔑日本人也是惋惜如果青木活着就能把京剧文化带回到日本是的艺术不分国界他只愿意唱给懂京剧尊重自己的人听不疯魔不成活这样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了
时代的大潮流淌在个人的骨血里深厚文化内涵和时代大背景的介入让个人的感情变得深刻陈凝《霸王别姬》更多讲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规情感故事而是有着浓厚中国韵味的苦难史是一个国家的苦难史也是艺术家在历史中跌宕起伏的苦难史
看到有人说陈凯歌导演拍完这部电影所有人都以为中国的电影走上了巅峰而刚好相反往后越来越走下坡路
既是经典何须多言打算回头把这部片子刻成光盘收藏起来真不愿看他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下架或许被禁止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从未听说
小楼依旧当年貌世间再无程蝶衣
致敬
观后感二:
《霸王别姬》展现的是中国一个个真实的年代,讲述了从民国初期,横跨了国民党时期,抗战,解放,***,平反等一系列历史,包括人们生活状态,京剧文化,这对中国的那些年代是一个很好的复现。在不到三小时的影片里,观众感受到这段期间内政权交替的频繁。片中程蝶衣和段小楼二人也渡过了风风雨雨。此片借助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窥视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影片中存在日本侵略我中华那一段时期的剧情,而且日本都邀请了戏中的主角去给他们唱戏,可见日本人也喜欢我国的京剧艺术。但剧中,程蝶衣去为日本人唱了留下了骂名。《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是个悲剧人物,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理解他对这种艺术的痴迷程度,他给日本人唱戏不是为了献媚,而是希望通过外族人将这种京剧艺术传播出去,并且不希望这种艺术衰落,这方面,他和《梅兰芳》中的邱如白又有相似之处。在他们的眼里,唱戏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名气,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爱好兴趣,从而上升到痴迷,为之献身。也许就因为这些人,京剧文化艺术,在当时那动荡年代也能如此盛行。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京戏,实际上是献身于京戏《霸王别姬》所代表的永恒的中国文化精神。
这部电影把我们的人生宏观融入到时代的大变迁上,又微细到一个演员的爱恨情仇中,从而敲击我们对社会对爱情对人生对一切真实与虚假的的思考。在***期间,有对程蝶衣和段小楼他们的摧残,我想这实则对中华当时优秀文化的摧残。***破坏了很多东西,对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打击。由此而知,我们的生活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所以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
剧中程蝶衣的形象所表达的精神在今天也仍有意义,这其实就是一种坚韧的无私奉献精神,无论是奉献给学术,奉献给艺术,还是奉献给人民,这都需要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也始终坚持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两手抓,而且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在努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正在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这是一场以上层为主导进行的改革。建立完善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就必定要有在背后支撑这制度的价值理念,我们现在的价值理念是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其实就是要符合人民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什么,就是人性本善的“仁”的法则,就是自然法的法则,这其实与中国传统儒家以及西方文化都相通。这些价值理念,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文化中去寻找什么是最符合人性的经济,什么是最符合人性的制度。
观后感三: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是沉重的。它讲述了在中国政治最为动荡的时代,主人公蝶衣,一个命运多舛的小人物的起起落落,以及他一生的爱恨情仇。蝶衣最后的自刎正是应了虞姬别楚霸王的痛苦、无奈和深情。
电影《霸王别姬》对主人公蝶衣的内心成长和感情转变的描写极为细腻。我在为蝶衣的命运哀叹时,却也发现他被那个时代捉弄的必然性。他不仅是一个妓女的私生子,还是一个天生有六根手指的“怪胎”。他被母亲无情地砍掉一根指头并且遗弃。他在戏班里受着非人的训练,过着艰苦的生活,看着同门师兄弟自杀。除了他的师哥,在他的童年里几乎是没有温暖的。一直长到少年,蝶衣依然无法放下男子汉的尊严,进入戏中女子的角色。这让他承受着来自师傅和师兄弟的重重压力。他终于出走,却在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京剧的真正魅力。他从戏班出走后又回去正是一个从被动学戏到主动学戏的转折。而师兄用烟杆搅破他的嘴巴,正是他彻底放下男子汉尊严的催化剂。他对《霸王别姬》这个故事的喜爱,他对虞姬这个角色的热衷和他对师兄的依恋让他渐渐地融入了虞姬这个角色,分不清了戏里戏外,分不清了是男是女。
是命运让他爱上了他的师兄;是命运让这场爱注定悲剧。师兄是有自己喜欢的女人的。蝶衣身为男儿身又伤心,又恼怒。可是他却发现自己连伤心恼怒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是男儿身。他寂寞,他堕落,他吸毒,他恨他的师兄;他为救师兄为日本人唱戏,他为唱戏辛苦戒毒。即使在人生最鼎盛的时期,他却也是生活在这感情的纠葛中,这内心无边的孤寂中。我记得,他在戒毒时嘴里喃喃喊着“妈妈,我冷”。这一个“冷”字,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正道出了他对温暖的渴望,他对爱的渴望。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让这个无心政治,只知艺术的戏痴吃了大苦头。他的师兄揭发了他,他也揭发了他的师兄。我起初是生气,气他们如此不讲兄弟义气,害惨了彼此,还害死了师兄的妻子。可是我气过之后,却又叹他们的无奈。难道他们不互相揭发,别人就会放过他们吗?他们是被那个时代认定有罪的。他们的相互揭发也许是为了自保,也许是他们对人生的妥协,对自己的解嘲。
文革结束了,师兄的女人不在了,似乎蝶衣可以和师兄厮守了。可是他自杀了,也许是因为十年的折磨摧毁了他对生命的眷念,也许是因为他爱着一个永远也无法爱他的人......在戏外已“生无可恋”的他,选择了在戏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观后感四:
电影《霸王别姬》是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一部影片,影片根据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一个出身卑劣的孩子自小在梨园成长,学习京剧,与他一同学艺的师哥段小楼感情很好相互照顾。他被选为饰旦,师哥段小楼演生,俩人艺成后合唱了一出《霸王别姬》名誉京师,成为戏曲名角。梨园师傅打小将他以女儿身授艺饰演旦角,艺名叫程蝶衣,与师哥戏中情侣相绎。致使程蝶衣人戏不分对他一直爱慕的师哥产生了一种不明不白的感情,多次与师哥出现了感情分裂事件,最终酿成人生的悲剧。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在我小时有看过多次,但都不全记忆也不深。那时觉得不好看,在现在看来是欣赏水平不够看不懂而已。前一阵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网络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关于他的评论,包括他的音乐、电影还有他本人。其中在他的电影中评价最好最多的就是《霸王别姬》里他饰演的程蝶衣形象,看到这些评论使我有了再次观看这部电影的兴趣。看完之后影片给我感触印象比较深的有这几点:张国荣在片中的表演;梨园里师傅授艺时的严厉;还有就是影片的故事经历了抗日、国民、文革三种不同社会阶级的时期。
《霸王别姬》的主角是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他人戏不分爱上了自己的师哥段小楼。程蝶衣为什么会爱上自己的师哥?这是张国荣的入戏点。我个人认为这里面除了他一直以女儿身饰演旦角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所经历的环境:母亲是窑姐,没有抚养能力才把他送到梨园,从小没有得到过他(她)人的关爱,弱小的心灵有了很大的阴影。在梨园的日子又与其他孩子不合形成孤立,只有他师哥段小楼对他照顾,长久以此他对师哥就产生了深厚感情,也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依赖感,并且他将他像普通人一样应有的父爱、母爱、友爱、甚至是情爱一并移致他师哥段小楼身上。又由于经常与师哥戏中情侣相对,导致他自己人戏不分。又由于自身毕竟是男儿身,当他师哥谈到要娶妻生子时程蝶衣却坚决说:“师哥我们这样演一辈子的戏不好吗?”。可段小楼却深知戏非人生,决定娶一位青楼女子名叫菊仙巩俐饰演,至此程蝶衣就把菊仙当成仇恨的对象,三人的感情纠纷不得休停。影片张国荣既要对人物的演绎,还要京剧地表演,使得难度加大。张国荣的表演是公认的好,可以说是完全地沉溺于人物角色当中,将程蝶衣柔情似水的形象、人戏不分的异常心理刻画地淋漓尽致。“对此后来有影迷评论,说这跟张国荣本身的形象很符合,也跟他对艺术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关联。”我觉得张国荣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完美地演绎,这抛开他的之前的表演功底,关键在于他对程蝶衣人物内心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自身的因素才能把握住程蝶衣的异常心理,也因为自己的艺术理解和追求,才有认真疯癫地投入,所以才有了程蝶衣角色的如此诠释。
《霸王别姬》故事经历了抗日、国民、文革时期。戏曲是早期的民族艺术,京剧更是戏曲剧种的代表。梨园里师傅教艺时的严厉、训练时的暴力,这点我有感触。我想当时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不好,也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像正统教育中都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形,更何况那些文艺事业工作者,“棍棒之下出孝子”这种落后思想在好多家长老师视为教育的宗旨。文艺工作是不入流职业,虽然当时京剧很受欢迎,但戏曲艺人论你再红始终得不到地位尊重。在抗日国民文革时期,中国完全处在前进道路和文化方向的尝试摸索期,所有人都在饱受人性撕裂痛苦。影片中主人公在面对着不同势力的压制和自身的艺术显得无所适从,成为了权势和思想文化冲突的牺牲品。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给人带来了思考,对那年代人性观念的思考。所以影片由于题材涉及到现代文艺工作者的痛楚,还有人物感情纠葛不明,造成上映时的审批阻扰,最后还是得于放映。上映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仅荣获第46届法国戛纳电影最佳影片金棕榈奖,主演张国荣被提名当届的最佳男演员,还打破了中国文艺片国外票房记录,成为了中国文艺片的最高成就。张国荣功不可没,他的表演在电影界大获好评,《霸王别姬》也随着张国荣的离世被人视为永久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