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语录关于人生70句

名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余秋雨语录关于人生70句

余秋雨语录关于人生70句

导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他把自己对于人生、历史、文化等的独特见解溶解于文字当中,引起读者深层次的共鸣与思考。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深受读者喜欢的原因。励志故事网的小编在此精选了余秋雨语录关于人生70句,喜欢的就赶紧收藏吧。

1.我觉得中国历史上特别能在情感的迷魂阵中识别小人的是两大名相:管仲和王安石。他们的千古贤名,有一半就在于他们对小人的防范上。管仲辅佐齐恒公时,齐恒公很感动地对他说:“我身边有三个对我最忠心的人,一个人为了伺候我愿做太监,把自己阉割了;一个人来做我的臣子后整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过父母;另一个人更历害,为了给我滋补身体居然把自己儿子杀了做成羹给我吃!”-----出自:余秋雨《历史的暗角》

2.不关顾别人的存在,其实恰恰是对别人存在状态的尊重。--余秋雨《欧洲之旅》

3.自由与自然紧紧相连,他们很可能同时躲藏在咫尺之外,当我们不能越过咫尺而向他们亲近,那就是囚徒的真正含义。

4.但是,岑乙毕竟是从海叶阁出来的,读过太多的书,知道很多问题的答案比问题简单,更知道很多问题并没有答案。这就像,你看到一幅精妙绝伦的刺绣作品,就会有千百个问题向绣娘提出,如何选线,如何配色,如何锁边,如何埋针,如何转角,如何用褶……绣娘羞涩一笑,只轻声说了三个字:“顺着来。-----出自:余秋雨《空岛》

5.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余秋雨《文化苦旅》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余秋雨《文化苦旅》

7.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诗来歌往的乐土。----出自:余秋雨《摩挲大地》

8.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那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9.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损,又不断的为自我耗损而再耗损。--余秋雨《文化苦旅》

10.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余秋雨《沙原隐泉》

11.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探视地面上的家乡往往会有岁月的唏嘘、难言的失落,使无数游子欲往而退;探视地底下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整个儿洋溢着历史的诗情、想像的愉悦。——《乡关何处》

12.怕被伤害的人,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幸福;怕伤害别人的人,永远都会被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

13.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14.它最大的优点是不单调。既不是永远的荒凉大漠,也不是永远的绿草如茵,而是变化多端,丰富之极。雪山在远处银亮得圣洁,近处则一片驼黄。一排排林木不作其他颜色,全都以差不多的调子熏着呵着,托着衬着,哄着护着。有时好像是造物主怕单调,来一排十来公里的白杨林,像油画家用细韧的笔锋画出的白痕。有时稍稍加一点淡绿或酒红,成片成片地融人驼黄的总色谱,一点也不跳跃刺眼。一道雪山融水在林下横过,泛着银白的天光,但很快又消失于原野,不见踪影。--余秋雨

15.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余秋雨《君子之道》

16.你的过去我无法参与,你的将来我奉陪到底。--余秋雨

17.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人与美的关係,竟是如此蹊跷。--余秋雨《文化苦旅》

18.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余秋雨

19.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余秋雨《借我一生》

20.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余秋雨《千年一叹》

21.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余秋雨《文化苦旅》

22.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23.第一,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第二,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第三,一旦名誉受诬,基本不要在意。第四,更高一层修炼,排除“名执”“我执”。第五,面对他人受诬,应该仗义执言。--余秋雨《君子之道》

24.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又何曾体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他们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学生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是我们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25.放纵的结果只能是收敛,挥洒的结果只能是服从。--余秋雨《行者无疆》

26.来自山野,归于长天。若要寻找,踪影飘渺。

27.伟业既已铸就,功臣就是本人,笔端必然是举重若轻,恬淡安详。

28.这些天我已经领悟了太多的沙漠和废墟,太多的寺庙和洞窟,都是一样,让我闪躲,让我谛听,让我发呆。我读过很多解释它们的规范文本,但一走到它们眼前就觉得全然不对。写得并不错,但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出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好像只能感觉,无法概括。一经概括,感受立即受损,而且往往损及灵魂。--余秋雨

29.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文化苦旅》

30.人性的最好诠释。——《文化苦旅》

31.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余秋雨《文化苦旅》

32.我发现,在哪里,历史和地理在进行着频繁的转换:互相仇恨的历史变成互相仇恨的根源,于是,可怕的空间又变成了可怕的时间,继续延绵。——《文化苦旅》

33.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在往前迈一步吧!认人民和历史最中接受的,是坦诚而透的生命。——《文化苦旅》

34.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35.不管别人怎么表示不屑,我们自知,这是一场历时不短的生命冒险,天天面对未知,处处遭遇难题,居然全部走下来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陌生的街道中支撑我们的,除了目标,就是友情。我想用名单说明,人生在世,看怎么组合。有的组合,虽然素昧平生却能让每一个生命都摆脱无聊,生发出霜笼月罩的山水气韵,敢于合力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到脚下,有的则相反。--余秋雨《行者无疆》

36.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总是出自无字的旷野。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最不洁的目光,总在监察道德。最不通的文人,总在咬文嚼字。最勇猛的将士,总是柔声细语。最无聊的书籍,总是艰涩难读。最兴奋的相晤,总是昔日敌手。最愤恨的切割,总是早年好友。最动听的讲述,总是出自小人之口。最纯粹的孤独,总是属于大师之门。最低俗的交情被日夜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最典雅的友谊被矜持的水笔描画着,越描越淡。--余秋雨《我等不到了》

37.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38.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39.运用大智慧救苦救难的,谁也不认;摆弄小聪明争执不休的,人人皆知。

40.一个真正的旅行者,只需要一张行军床。

41.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有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余秋雨《阳关雪》

42.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很相像,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这个原则不适合沿途各国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进富庶则五花八门。这不奇怪,贫困因为失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才真正变得不幸,所以必然单调划一;而所谓幸福也就是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各有不同。----出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43.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44.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余秋雨《文化苦旅》

45.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46.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地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47.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余秋雨

48.我们一生所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能够理解。父母生育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余秋雨《君子之道》

49.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余秋雨《行者无疆》

50.有人辩解,说这是一种剥除了道义逻辑的生命力的比赛,不该苛求。要比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专门与牛过不去,只因它特别忠厚。--余秋雨《行者无疆》

51.没有巴比伦的残忍,没有卢克索的神威,没有恒河畔的玄幻。《诗经》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出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52.人世间总有一些不管时节、不识时务的人,正是他们对时间的漠视,留下了时间的一份尊严。--余秋雨《借我一生》

53.要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作出选择时,首先要给自己减压,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在沉重的压力下,连空气都是扭曲的,最容易作出错误的决断。--余秋雨《霜冷长河》

54.用一系列的否定,来完成一种肯定,这种理论技巧,也可称之为“边缘裁切法”,或曰“划界确认法”,这种方法,在逻辑学上,是通过确认外延,来包围内涵。

55.用污泥涂脸,求得寂寞与安宁。

56.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57.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纔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纔见灵动,世界纔显精致,历史纔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余秋雨《文化苦旅》

58.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我就是这样坦然,你舍得伤,就伤。

59.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余秋雨《文化苦旅》

60.日常生活中的单个死亡、渐次毁灭各有具体原因,而庞贝则干净利落地洗掉了一切具体原因。不管这个人是否心脏有病,那幢楼是否早有裂缝,也不管这家浴室主人与邻居有百年世仇,那两支竞技队的彼此积愤已千钧一发,全部一笔勾销,而且永远也不再留有痕迹,一起无病无缝无仇无愤地纳入死亡和毁灭的大网,不得逃遁。因此,走在庞贝废墟间,每一步都牵连着最纯粹的死亡和毁灭,不再羼杂,不再分解,不可躲避,不存侥幸。--余秋雨《行者无疆》

61.看似荒山,却是文薮;看似全无,却是大有。

62.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余秋雨《行者无疆》

63.两千多年的小巷给了我们一个暗示,那就是:不管看到什么,都应该达观。是的,达观,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64.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余秋雨《中国文脉》

65.人不被非议是不真实的,非议就如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就越长。

66.历史,曾经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

67.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余秋雨《文化苦旅》

68.诚恳坦然地面对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执着。

69.好的东西,值得懂他的人来珍藏。抛开民族,单从文化层面来讲,或许去那边博物馆对这些经卷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出入。

70.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驳,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

欢迎参与余秋雨语录关于人生70句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