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写形的通感句子描写

名句:虞美人·寄公度

以声写形的通感句子描写

1.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吟诵这首诗,把握意象,体会情感。并在头脑中勾画出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借助勾勒出的画面品读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2.写作中要加进至少一种新颖的尝试,这种尝试是你从未使用过的。唯有你自己都觉得新鲜的东西,别人也才会觉得新鲜;

3.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4.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想像类的题目不要表现什么主题,只要写得有趣有益就行;

6.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7.同一题材能表现不同主题,这要看你的笔力,你的写作重心;

8.比喻是最简便的修辞,形象生动和大众化是它的特点;

9.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10.考试中,要求你体裁不限,并不是说你想用什么体裁就用什么体裁,而应该根据“扬长”原则来完成;

1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12.对手中的素材加以小小的修饰,使之更感人,更鲜明和更富有美感,这不是虚假,而是美化;

13.发问体例:这首诗用了如何的表示手法?

14.描画诗中揭示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捉住诗中的首要景物,用本身的说话再现画面。描写时一要忠厚于原诗,二要用本身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缔造,说话力图美好。

15.通感与比喻的区别与联系比喻由本体和喻体构成。

16.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板书

17.考试前几天,有选择地翻阅一些高品质作文图书,以帮助打开思路;

18.名家点评示例: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19.开头第一段一定要全力以赴,用描写手法描写人物形态事件过程或景物特色。成功的开头占据全文得分的%;

20.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1..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重点] 品位课文独自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路的到。

22.定义: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3.考核方针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24.考试前几日,可以有选择地翻阅一些高品质作文图书,以帮忙打开思路;

25.比方是最简便的修辞,形象生动和大众化是它的特点;

26.发问体例:这首诗营建了一种如何的意境?

27.考试前几日,可以有选择地翻阅一些高品质作文图书,以帮助打开思路;

28.归纳综合景物所营建的空气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便可,例如孤寂冷僻舒适美好雄壮壮阔萧瑟苦楚等,注重要能精确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9.对手中的素材加以小小的修饰,使之更感人,更鲜明和更富有美感,这不是虚假,而是美化;

30.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欢迎参与以声写形的通感句子描写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