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千家万井连回溪。
第五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当中,高兴起来了,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描写了春风中温柔的柳枝,混合的气息,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
】资料一:【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
】【作者先用南宋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 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
】【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资料二:【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柔。
古人说“吹面不寒柳风”,这是“不错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柔和,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那样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这里作者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接着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轻微、芳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这种气味是不太浓的,只有在微风中才能嗅到。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湿润、温暖,花香才浓郁,轻风徐吹,人们才能闻到,如果是,各种花香也就“酝酿”不成了。
光是从触觉、嗅觉角度写,还形不成一幅图画。
】【下面作者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拂下的景象。
“鸟儿将巢安在当中”,大概鸟儿也闻到了春天的芳香,特别惬意吧
所以也“高兴起来了,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树上绿叶扶疏,繁花似锦,花香鸟语,树下轻风流水,叮叮咚咚,互相应和,远处青青的草地上,荫荫的河岸边,“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作者通过春风中的景象描写,把无形的春风写成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图画。
】第六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描绘了朦胧安详的的春雨美景。
】资料一:【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资料二:【“春雨图”同样是抓住特征,多角度多的典范。
】【开头一句虽没有任何修饰,平白如话,却一下子道出江南春雨的特征:在春日中“雨是最寻常的”,且绵绵不绝,“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到这儿,作者马上提醒我们:“可别恼”,引我们去细细品味春雨的情趣,欣赏春雨的可爱。
】【接下去,作者就象放电影一样,让你看到一连串活动的画面。
先是一个春雨的特写镜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春雨的形态。
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
“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
】【镜头继续移动,拉成近景、中景、远景。
那春雨在微微的春风中“密密的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