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名句: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耐烦。

——沈从文

2010年的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造访北大,北大哲学系二年级学生李丹琳现场写下一幅“仰望星空”的书法作品赠送给总理。出乎她的意料,总理也当即挥毫,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字,送给北大师生。后来,这幅字画被北大校史馆珍藏。

诸葛亮曾说过:“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思维和行动,没有高远的目标,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清朝名臣陈宏谋在《训俗遗规》中有言:“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意思是说,人没有志向,就像是船没有舵,马没有缰绳,放纵飘荡,不知道该到什么地方去,一个人要是不立志,那天下就没有什么事能够做得成。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多重要。

陈胜,楚国阳城县(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阳城乡)人,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给富人家种地。当时正值秦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命运相同的人。

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伙伴们讥笑他说:“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迹富贵呢?”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对秦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愤愤不平,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他心中燃烧。不久,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陈胜和其他九百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寺坡镇)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按照秦朝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一律处斩。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他与吴广带着九百余人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反秦的序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这个政权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却成为了后人推翻秦朝的前奏。

志向就像一枚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志向就像海中的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人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如果志向不确立,那么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而且,人都有点惰性,你求上,有可能居中;你求中,则有可能居下;而你若求下,则必定不入流。所以我们在起步的时候,立志必须高远,要学雄鹰展翅飞,不效燕雀安于栖。只有这样,你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逐渐走向辉煌。

当然,事业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确立高远的志向这是第一步。不是所有的“有志者”都能够“事竟成”的。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

强者都是从无数次的艰难险阻中磨炼出来的,舒舒服服成就不了什么大事,偷懒取巧更不会有什么作为,成就荣誉从来和懒汉懦夫无缘,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我们就必须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

态度决定高度,敬业才能成业。我们在胸怀远大志向的时候,也要立足自身,脚踏实地。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我们做不到脚踏实地,这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没学会走路就想跑一样,那么结果自然只能是跌倒。我们要想走得远就必须从起点开始由近及远,要想登得高必须从底层一步步往上攀登。

东汉太傅陈蕃,字仲举,汝南郡平舆人。他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在陈蕃十五岁的时候,他曾经独处一个小院中读书习文。

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薛勤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又脏又乱,于是就教育他说:“你这孩子,接待客人的时候怎么也不把院子打扫一下呢?”陈蕃回答:“大丈夫身处世间,应当以清扫天下的污垢为己任,怎么能把目光放在这么一间小小的院子里呢?”

这个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眼前的这个少年不一般。感悟之余,就劝道:“你连身边的一间小院都打扫不干净,又有什么能力去清扫天下呢?”

所以说,只有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事业。

欢迎参与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