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修辞:
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
拟人——赋予人的性格,是生动形象
夸张——生动,突出强调
论证方法:
举例——增强论证力度
比喻——通俗易懂
道理——增强权威性
描写手法:
心理、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神态
倒叙的手法可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语文中的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句子的表达效果,其实指的是句子表达的优点、特色、作用等。能准确地分析、解答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的一项基本要求。分析、解答句子表达效果,能反应一个人的理解分析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合答题流程: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简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什么意思?简析,就是不仅要写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修饰效果,还要进行具体分析,
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通常有固定的模式回答:只要说出句子(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情景,烘托出什么氛围,表达出作者的什么情感.基本上能得满分
怎样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着重从这个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所用的一些典型的形容词、动词、副词等来进行,而且要围绕整篇文章的主题来品析。
怎么区分句子表达效果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有气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对比: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此外有: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特别:
白描: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诠释概念:文学中的白描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表达效果:白描讲求的是朴素、准确,或简笔勾勒,或具体刻画,不求华丽,不求细腻,但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求“神”,“显神”,要求描绘准确生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作者善于抓住夏日急雨的特点,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季风云骤变的奇景。
品味动词
动词在汉语句子里多用于谓语,是主要成分,几乎每个句子都离不开它。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是最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在任何文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从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使人如临其境,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
二、通过分析相关文学作品,品味动词表达效果。
动词在汉语句子里多用于谓语,是主要成分,几乎每个句子都离不开它。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是最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在任何文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从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使人如临其境,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
A.动词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淋漓尽致。
塑造事物恰当使用动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增添光辉。
B.动词描写事物准确形象、充满灵气。
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形象,而且生动活泼,充满灵气。
C、动词绘景摹状魅力无穷、神采飞扬
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很多作者都注重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神采。神采,就是“表著于外的精神”。神采,是哪里来的?来自动词的描写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动是动态生命的表示。动的描写,也就是表现生命,有生命,才会有神采。
D、动词的巧用、活用
1、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巧妙运用动词绘景摹状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
2、活用动词
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规定事物的身份,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属性或状态,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酿造事物的神采。为了神采,常将名词和形容词动化。古人有时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活用词语,鲜活生动,呼之欲出。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诗的“词”眼。
例:1.“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空内,搅得我睡意全消。”(《用爱倾听》)
赏析: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理的烦躁,为下文表达用爱倾听的主题,通过对比作了铺垫。(主题这世间的许多声音,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这些声音全部入耳,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也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折磨。但如果用爱去听,这世上就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美妙与和谐,让人觉得欣喜和欣慰。)
总之,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形象,而生动活泼,充满灵气。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一个“飘”,一个“掠”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得形象逼真,很生动地写出了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写出了山有了小屋之后的美感,突出了小屋的神韵,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一般有:
1、清新、自然(淡雅)
2、平淡、质朴(朴实无华)
3、华丽、绚烂(辞藻华美)
4、简洁、明快(言简意赅)
5、委婉、含蓄
补充:
6、明白晓畅(明快浅显)、
7、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直率
8、笔调婉约、
9、简练生动、
10、沉郁顿挫。
诗歌语言特点:
1、形象生动。
2、含蓄。“言有尽意无穷。”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
3、精炼。用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
4、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5、平淡。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6、绚丽。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7、明快。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8、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诗歌评析常用词语:
a、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
b、质朴清新淡雅,自然。C、词藻华丽。
d、明快:明白通畅。e、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f、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