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2.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
3.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4.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5.如果你想研究的历史不是一般的历史而是“大历史”,如果你想从事的文学不是一般的文学而是“大文学”,那么,请务必多去西域,多去新疆,多去喀什。
6.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7.将灵魂落于山水 将悲情寄于历史 是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特点 余秋雨散文 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 自序中写道: “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 在《莫高窟》中,他写道: “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 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余秋雨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永远不会凋零的生命。在《道士塔》中, 余秋雨面对面前的断壁残垣,想起了: “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 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余秋雨重新诉说历史时,想象了一些细节,进而使感情更加浓烈。这是作者对那些卑劣行径的的声讨,对那段屈辱历史 的的哀叹,是以史为鉴,敦促现代人不走过去的老路,更好的保护中华民族古老绚烂的文化。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
8.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9.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10.但是 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 是葬送 是诀别 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 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 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 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 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 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 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 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 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11.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
12.中国历来内战不少,但内战各方都只想争夺文明的主导权,而不会废除汉字消灭经典,因此中华文明没有遭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中华文明也受到过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但它们都算不上世界级的大文明,与中华文明构不成文化意义上的等量级对峙,更不能吞噬中华文明。最后,反倒一一融入了中华文明。
13.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14.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 。这幢楼像一位见过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灾难也承受得住。但它又不仅仅是承受而是以满脸的哲思注视着一切后人姓范的和不是姓范的看得他们一次次低下头去又仰起头来。